如果没有了车鸣……
近水知鱼性,近山识鸟音。我呢,傍着大马路住了很多年,耳朵也便练就了一副好功夫,能分辨多种汽车喇叭的声音甚至它们的神韵。
汽车按喇叭,还有个很诗意的名称:鸣笛。虽然汽车按喇叭,没有“黄鹤楼中吹玉笛”那般婉转悠扬,空灵飘逸,但听起来却有着“人间烟火”的实在与亲切。特别是在夜阑人静时分,耳闻汽车鸣笛声声,就会感觉到,生活呵,原来是如此的生机勃勃,多姿多彩。
一次次,110从窗前呼啸而过。那笛声何其庄严、威武,它奔放着浩然正气,展示出一股打击邪恶、保护群众的决心和力量。听到这笛声,我就想到近年来发生的抢劫、绑架、群殴等等刑事案件,想到警察制服歹徒的种种惊险场面,想到许多年轻朋友流血乃至壮烈牺牲的情景。这笛声除了让我产生敬意,也常常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:“保一方平安”的代价实在太大了!什么时候,才能唤醒全社会的良知,让这惊心动魄的笛声弱化于和谐之风呢?
一次次,119从窗前风驰而过。那笛声何其慷慨、英勇,它沸腾着满腔热血,显露出一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赤诚和刚强。听到这笛声,我就想到消防战士近年来抗灾救险的辛苦———他们不独是扑灭火患,车祸、矿难、塌方……哪里有灾有险,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!这笛声除了让我产生敬意,也常常让我纳闷:到什么时候,全社会才能真正“防患于未然”呢?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!
一次次,120从窗前闪电而过。那笛声何其焦急而又慈祥,它携带着救死扶伤的温情,奉献出一片人道主义的爱心。听到这笛声,我就想到那些伟大的白衣天使,是他们,在和死神赛跑,抢救种种危重病人、伤员(哪怕他是犯罪嫌疑人)的生命。这笛声除了让我产生敬意,还给我以极其重要的警示:健康、平安地活着多么好啊!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也是人生一大觉悟吗?
夜行的公交车,可能因为少有招呼别人避让的必要,或者是担心惊扰路边的住户,似乎不大爱鸣笛,只顾悄悄地赶路。可是,有的运输材料的工程车有时则有些乍呼,冷不防地大吼两声,颇有“喝令三山五岳开道,我来了”的霸气,十分刺耳。邻居说:半夜三更地按高音喇叭,那是恶作剧。我无法弄清那鸣笛的真正原因,但我猜想,那师傅或许还很年轻,夜间行车,可能有些寂寞,有些犯困,偶尔按一下喇叭,是为了刺激一下自己的神经吧,未必会有意破坏别人安宁的。我虽然也很讨厌那喇叭的高分贝噪音,却还是祝愿那工程车夜间作业平平安安。
私家车越来越多了,俨如过江之鲫。深夜行车,倘若各行其道,本可以相安无事的,用不着虚张声势地鸣笛。但有的朋友似乎是次驾车上路,或是次偷闲兜风,喜气洋洋而又兴高采烈,那清脆的笛声正传递着他(她)按捺不住的快活劲。也有人爱把崭新的坐骑停在一幢楼下,久久地按着喇叭,那笛声是在喊人或者表示一种更为隐秘的行动暗号,只有与他(她)心照不宣的特殊听众才能听懂。其他人当然非常讨厌这种拖尾巴的叫声,它像锋利的刀刃,划破了深夜的宁静。我估计,那位司机一定也很年轻,并且还很浪漫,在他(她)看来,那笛声就是一种语言,忒时髦、忒有情调。待到他(她)到了我这把年纪,大概就不会再对这种窗下小夜曲似的按喇叭发生兴趣了吧。
曾几何时,我们才从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的历史之旅的旧梦中醒来,瞪大眼睛,惊讶于大洋彼岸山姆大叔那个“车轮上的社会”,谁料呼啦一下,那社会就克隆在自己眼前了!我们的听觉当然要迎头赶上,迅速习惯种种汽车的笛声,就像我们祖祖辈辈听惯那骆驼或老牛脖颈上的铃铛洒下的音符。有位朋友调侃:夜阑闻笛,也是一种音乐欣赏嘛,要是没了这些喇叭声,您老恐怕还会严重失眠哩!———他真是太有才了!“似倩麻姑痒处搔”,一句话就搔到我顺应潮流的兴奋点上!